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禅观与净土 > 第4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

第4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

第4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 (第1/2页)
  
  丁二、圆修法门分三:戊一、至心发愿;戊二、从心出发;戊三、自他不二
  
 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,我们看丁二的“圆修法门”。
  
 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的感应道交,从浅到深有两种的差别:
  
  一种是平时的感应道交。平时的感应道交要求的标准是比较低的,它不需要怖畏生死,也不需要放弃主宰,它只要从痛苦当中激发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态,而启动皈依就好了。从离苦得乐的念想而启动皈依,它就能够从这个感应里面去突破业障。当然,突破业障,对我们来说,我们生命的本质并没有彻底改变,因为你的轮回没有改变,你的痛苦就依然存在。所以,平时的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净土宗的主要诉求,顶多也只能够作修行的配套。
  
  所以,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,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。临终的感应道交重点在于突破生死关,就是你必须在生死的关卡能够突破出来。
  
  突破生死关,当然这个心态的水平就比较高了。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,三种心态:怖畏生死、放弃主宰、一心归命。这种心态我们理解起来不难,但是实际操作非常不容易。我想,我们一般人很少因为害怕生死,就会把生死给放弃,很少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心中的妄想。它怎么来的呢?它是你长时间生命的一种美好记忆。人生本来是很单纯的,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。你的善业在释放,所以你今生快乐;有些人是罪业在释放,就痛苦。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情,快乐跟痛苦,如此而已。
  
  但是为什么人生搞这么复杂呢?因为在释放痛苦、快乐的时候,激发我们的感受,激发我们的想象,激发我们的执着,就让人生变成错综复杂。就是说,人生如果只有业力的释放,它是非常单纯的,你要么快乐,要么痛苦,只有两件事情。但是当妄想加进来的时候,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,人生无解。因为内有妄想,外有业力,就搞得人生错综复杂。
  
  其实妄想的可怕在哪里呢?因为它曾经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忆。曾几何时,这都是你美好的快乐的时光,但是到了你要临命终的时候,它变成障碍。以前对我们来说,这些妄想是一个美好的时光,等到临终的时候,它变成绑住你往生的一种业障。
  
  妄想为什么难处理?因为你亲身经历过。你没有经历过,不可能留下妄想。按照唯识的说法,你走过的路一定会留下痕迹。什么叫留下痕迹?你说,欸,我有些妄想今生没有经历。今生没有经历,但是前生经历了。按照佛法的道理,你没有经历过,你不可能打这个妄想,不可能的,事出必有因。这个名言种子,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,才会留下业种子跟名言种子。所以妄想虽然不真实,但是它充满了你曾经感受过的快乐,它曾经有你美好的想象,还加上你现在的执着,所以你千万不要忽略它的力量。
  
  所以蕅益大师说,你可别小看了《观经》下品的这些人。他造了罪业,内心起了业力的逼迫,产生极度的痛苦,而且百感交集的时候,他在极度的业障要现前、地狱火要现前的时候,能够听到佛号,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,心态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,善根深厚!大善根人!
  
  所以善导大师的说法是,因为我害怕生死,所以我放弃妄想。其实这种人是少数。我举一个例子好了。比方说,你现在打一个妄想,然后你想要去做一个错误的事情。我告诉你一件事,说,你这样子做不顺从本愿。你会打消这个念头吗?你会吗?你不会呀!你没那个本事。就是说,我们没办法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。所以善导大师这个法……善导大师毕竟是唐朝人,诸位!唐朝是什么时代?那是像法时代,烦恼轻薄,善根深厚。所以,净土宗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考(怖畏生死、放弃主宰、一心归命)的时候,唐朝都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。
  
  但是,到宋朝就有变化,永明大师就已经提出禅净双修的概念,到了明末的时候,蕅益大师把禅净双修落实。他认为,处理妄想,不能只是因为害怕生死。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,必须要先把妄想归零,叫正念真如。就是你要先远离妄想,你才有办法放下妄想。我们不可能住在一个水泡里面,去把这个水泡戳破,你没有那个本事。你一进入水泡,你就享受水泡了。你必须要先远离水泡,你才能够把它看破。所以,蕅益大师在放下主宰之前,加了一个“正念真如”,就是把心带回家。就是说,你要放弃主宰,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,就是把心先归零,然后你才容易放下主宰。
  
  我想,祖师会对前面的祖师做修正,这一定有原因,因为时代在变,环境在变,人心也在变。善导大师的法在那个时候恰到好处,把这个法放到末法时代,药太轻,病太重。因为时代变化了,完全靠一种皈依的心就能够放下妄想的毕竟是少数。因为我们现在受的环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,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一道程序,叫作正念真如,必须要理观的智慧。蕅益大师看到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,所以他把善导大师的法门加以修正。
  
  诸位!蕅益大师的圆修法门跟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,你不能解释成两个平行线,这是不对的。他们是一条线的,只是他把它更新了,把它加强了。就是说,蕅益大师基本上是承认善导大师的皈依的思想。他认为,一心归命的确是要放下主宰,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难的,有现实上的困难。我们必须要先超越妄想,才有办法放下主宰。所以他等于是有所传承,但是有所改良。
  
  我们来看看,蕅益大师是怎么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做一些改良。这地方有三段:一,至心发愿;二,从心出发;三,自他不二。
  
  戊一、至心发愿——临终接引愿(十九)
  
  我们看第一段的“至心发愿——临终接引愿”。
  
  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,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
  
  临终的接引,主要地来自于十八跟十九。我们来看看十九愿的特色有哪些。
  
  它的根机也是“十方众生”,当然这个十方众生也是一个生死凡夫,但是这个凡夫他做了两件事情: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。第一个,他能够有一种成佛的愿力,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愿力,虽然他现在业障深重,但是他对未来是有愿景的。第二个,修诸功德。按照菩萨道的规划,凡位的菩萨重智慧,圣位的菩萨重福德。他这个凡位菩萨,应该是偏重在以大乘的空性智慧来自调。以空正见跟菩提心的结合,他“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”。
  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前面的思想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,他的至心信乐的启动点是什么?是来自于对生死的怖畏,来自于觉得我没办法处理我的生死问题,而生死问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急迫,所以我必须要依靠阿弥陀佛。所以,十八愿的启动点来自于解决生死问题。
  
  十九愿的启动点来自于成佛之道。就是说,这个菩萨是一种长线的成佛的规划,但是他考虑到,在成佛的过程当中,如果留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,充满了变数,充满了退转的可能,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呢?为菩提道求生净土,把往生当作成佛的过渡。所以他是站在一种成就佛道的心态而求生净土。
  
  一个是为了怖畏生死而求生净土,一个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,当然这两个心态的启动点就不同了。
  
  这样的不同,还有就是这个人“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”。也就是说,阿弥陀佛会现前,这一点也跟十八愿不同。十八愿,我们看不出来阿弥陀佛有承诺要亲自现前。我们看《观经》的中品以后就是观世音菩萨来,到了下品是莲花来。当然,有来就好了,但是阿弥陀佛会现前的,一般品位都不低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十九愿,阿弥陀佛是与莲池海会的诸菩萨亲自现前,可以看得出来,阿弥陀佛对这个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而往生的人,是有某种程度的尊重。
  
  圆修的思想就有一点不太一样了。当然这两个也可以整合,就是圆修的思想也吸取了善导大师的皈依心。皈依的心如果能够把成佛之道也规划下去,这两个就相得益彰了。
  
  圆修思想最重要的根本,它的出发点是从心性出发。我们解释一下。
  
  我们在学佛,一定要看你的因地发心。同样布施,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善业,变成人天可乐的有漏的福报?为什么有些人布施变成波罗蜜,能够到彼岸?因为他的心跟布施接触的时候,他们两个灵动,这个启动点是不一样。有些人是为了快乐,为来生的快乐而布施,有些人为了成佛而布施,这两个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。所以,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,两个都想往生,但是你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。
  
  按照蕅益大师的这种理观思想,他是超越妄想,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启动佛号,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“本来无一物”的角度来启动佛号。而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站在内忧外患——外有生死业力,内有颠倒妄想,实在是逼迫了,所以我赶快放弃,一心投靠佛号。当然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一个是从妄想出发,一个从心性出发。
  
  戊二、从心出发
  
  那我们来看看,什么叫作从心性出发来启动佛号。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,就能够略知一二了。我们来看这段开示。
  
  现前一念之心,无性缘生,缘生无性者也。惟其无性缘生,故念名满腔是名,念利满腔是利,乃至昼所为、夜所梦,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,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。惟其缘生无性,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,蓦地放下,则一切法了不可得。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,则堕无为深坑,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,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。故须念佛求生净土,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。夫念佛者,岂有他哉,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,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。佛名既是无性缘生,则缘生亦仍无性。是故念一声,有一声佛名显现,念十百千万声,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,而不念时便寂然矣。念性既是缘生无性,则无性不碍缘生。儻不念佛,正恐又生种种杂念,纵不生杂念,亦恐堕在无生窠臼。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,使我念念不离佛号。此乃心外无佛,佛外无心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
  
  我们把蕅益大师这段的开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。
  
 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,先看这个佛号的立足点。就是什么东西的立足点都很重要。因地发心,就是你这个佛号是从什么地方启动的。
  
  蕅益大师的思想是,启动佛号必须从现前一念心性。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特点呢?无性缘生,缘生无性。缘生无性是指它的空性的本体,它是离一切相的;无性缘生指它随缘所显现的作用,叫作即一切法。这是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  
  当然,这种心性是经过修证过的,经过修行过的。其实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正常的佛法的训练,我们不可能安住一念心性,正常人是安住在一念的颠倒妄想。就是说,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享受过去的回忆。你可能飘了一个妄想起来,这个妄想带有你过去的快乐的感受,有你过去的想象力,然后加上你现在的执着。你这个妄想像一个水泡,你受用过以后,没多久又飘来一个妄想,你又住在一个妄想。就像猴子一样,抓了一个妄想,丢掉前面的妄想。所以我们凡夫是随时在享受、自得其乐于心中的妄想。这样子,我们就失去了本来很多的功能,失去本来面目了。当然我们也愿意这样做。
  
  现在是时候该试着改变了!就是说,我们应该要从妄想回归到我们的一念心性。那怎么做呢?看第二段。第二段有空性跟缘起。
  
  我们先看第二小段,“惟其缘生无性”这一段,就是佛法一定先求放下,才有资格谈提起。我们看缘生无性,什么叫缘生无性?怎么样放下妄想呢?就是当我们“炽然”,就是这个妄想活动很炽烈的时候,这个妄想一方面造作,一方面又不断地累积善恶念头的时候,“蓦地放下,则一切法了不可得”。
  
  佛陀的大智慧,他的高明在哪里呢?他没有要你马上处理妄想。如果说佛陀要我们马上跟妄想挑战,那每一个人必败无疑,全部牺牲掉。佛陀高明,告诉我们,你先不要跟妄想挑战,你先把它放下。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,先放下它,再来处理它。因为你现在处理它,你没那个本事。我说过,它是你亲身经验,它会让你百感交集。
  
  我们一个人经不起感受刺激的。为什么亲人走了以后我们会悲伤?为什么陌生人走了以后我们没有悲伤?因为亲人跟我们有实际的接触,陌生人跟我们没有实际的互动。所以,我们人生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强烈的感受,这是现实问题了。诸位!我告诉你,今天这个妄想敢在你的内心里面不断地活动,一定跟你有很深的因缘,它才会到现在还留在你的心中,所以,你处理它,变成不明智了,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它。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,你先放下它。
  
  这个怎么放下呢?我们来说一个概念,它的概念在于无住。你不要去执着、去主宰这个妄想。其实妄想不是那么可怕。为什么妄想会变得这么可怕呢?因为你要执着,它就变得可怕了。我再讲一次,妄想本来就是一个过去的回忆。一个那么单纯的东西,它怎么就会障碍你往生呢?是因为你执着它了,你的心住在上面,所以妄想变成可怕了。所以,首先我们要知道,你只要把妄想放下,其实它自己会消失掉,所以它不要处理。
  
  无住来自于无所求,你不要去渴望妄想会给你好处,所以无住来自于无求。那么无求来自于什么?无所得!这个观念很重要。诸位!临终你是不是能够超越所有的妄想,这个无所得的概念至关重要。我们一个人要处理两件事情:处理生死业力,第二个,处理颠倒妄想。
  
  什么叫无所得?我们解释一下。人生是怎么来的?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”人生的生灭是因缘的开合。你从什么地方来?你说,欸,我从前生而来。不对!你的生命现象跟前生没有关系。你要看到前生的相片,看到你前生的video(录像),你不认识的。你不可能把前生的相貌带来今生,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体。
  
  其实人生是什么样?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。”这什么意思?简单地说,人生没有开始,那是因缘和合才有。所以人生是什么样?无中生有。就是,你怎么有今生呢?因为你过去生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,它现出来了,啪!在空性里面,你是从空性而来。你从空性而来的,你只是假借前生的业力,你可没有继承前生的果报。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。
  
  比方说做梦,做梦最简单了。你这一个晚上做五个梦,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,保险柜很多的七宝,你的福报享尽了,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。你说我上一个梦里面的七宝跑哪里去呢?没了,因为它是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。所以人生第一件事情,你要了解人生没有开始。没有开始你怎么来呢?你从空性而来,就是在空性当中因缘和合,然后,啪!现出你的身心世界。好,你将往哪里而去?“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,也是由因缘主宰。
  
  所以人生没有结果,这个很关键!我们所有的人,不管你活得快不快乐,你满不满意,我们只有一个结果,就是没有结果。所以人生没有结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。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去攀缘妄想、去追求妄想?因为我们要主导人生,我们试着从妄想里面去得到东西。我们因为有有所得的概念,所以我们跟妄想就纠结不清。我们认为人生不管痛苦快乐,好歹有个结果。其实事实不然,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。当因缘别离的时候,我们又回到空性了。
  
  所以我们看到,人生没头没尾,只有中间的因缘业力的过程。所以,见到“无所得”的时候你就知道,你今生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,包括你的业力,包括你的妄想,你自然就放下了。就像你做梦,你的梦这里生起、这里消失,你不可能从梦境带走什么东西,不可能!这个就是从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,它就是一种生灭相,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;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。这样子,你就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。
  
  无所得的人生观建立起来以后,你就容易不随妄转了,因为你以前愿意去控制妄想,去攀缘妄想,因为你希望这个妄想会给你一个结果,一个美好的结果,其实你根本没有结果,我们每一次都被妄想骗。你哪有结果呢?你如果有结果,你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。你说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到现在,结果呢?结果就是这样子,就变成业障深重了。
  
 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?放弃结果的概念,重视过程。就是说,诸位!临终的正念,你不能够等到临终的时候。到临命终的时候我再来开始怖畏生死、放弃主宰、一心归命,来不及了。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,其实你平常就要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。所以蕅益大师讲,没有平时的正念,你绝无临终的正念。什么叫平时的正念?就是知道其实人生没有结果。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破里面,我们知道其实妄想本来就没有的,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”。所以从“本来无一物”里面,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到生命的原点,就是放下。那么从这个地方——一切法不可得,安住下来。
  
  当然,不能完全安住,就堕无为深坑,必须要生起妙用才能够证得法界无障碍体,生起法界无障碍用。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,当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,第一件事情先放下妄想,因为妄想本来就没有结果,人生也没有结果。当你放下以后,你再来提起,从无性缘生,再重新地生起忆念。你念名当然满腔是名,念利满腔是利,忆念佛陀,满腔是佛陀,所以这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就出现了。
  
  这个正念真如的概念就是说,我们现在很多妄想,你不能去对治妄想。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会失败?不是你不努力,是你观念错了,因为你试图要对治妄想。什么叫对治妄想,你知道吗?就是你试图用一天两个小时用功的正念,去面对你一天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,你连晚上睡觉都打妄想。所以,跟妄想宣战,你的后果只有一个,你被妄想吃掉了。诸位!你在佛堂时间多少?两个小时。你打妄想多久?打二十二个小时。结果你竟敢跟妄想宣战!你想想看,你这不是不自量力嘛?而且你不是天天这样,你生生世世如此。这个妄想一路打来,六道轮回里面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妄想,所以你不能对治妄想。
  
  对待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。我想,这个观念,如果佛陀不出世,没有人知道。就是先把心带回家,站在“本来无一物”的角度来面对妄想,这个时候妄想就好处理了,叫“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”。所以,心态一换,你的人生化被动为主动。你如果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,你被妄想牵着走。你能够看到本来没有妄想,你就能利用妄想,借假修真,不随妄转。所以我们讲,念头一转,人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,那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容易多了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